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正式發(fā)表了藥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關于慶大霉素甲基化代謝網絡催化機制的合作研究論文[1],這也是該課題組繼2014和2015年連續(xù)在《Cell》子刊《Chemistry &?Biology》發(fā)表慶大霉素生物合成機制系列研究成果以來[2, 3],再次在該領域取得的最新突破。在這項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孫宇輝教授課題組與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Peter F. Leadlay教授課題組合作,從單基因功能的探究到多基因網絡的解析,全面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慶大霉素甲基化立體交叉代謝網絡,為慶大霉素復雜多組分的產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為理性獲得高效低毒慶大霉素單組分提供了一張清晰的代謝線路圖。
慶大霉素(Gentamicin)作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核心成員,由于其顯著的臨床療效,一度成為治療由革蘭氏陰性菌所引發(fā)嚴重感染的首選藥物,為人類的健康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伴隨著日益嚴重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及其內在的腎毒性和耳毒性等副作用,如何研制出更為高效安全的慶大霉素,使這一經典老藥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已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為此,從本質上對其長久以來未曾全面解析的生物合成機制的闡明,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等手段進行定向優(yōu)化改造,以創(chuàng)新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重要基礎與前提,也是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作為一個化學結構并不復雜的氨基糖苷分子,慶大霉素存在著令人驚奇的、極其復雜多樣的甲基化和氨基化修飾,這些修飾既是慶大霉素結構多樣性和生物活性展示的重要功能基團,同時也是耐藥性產生的關鍵結構單元。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成功解析了由慶大霉素A2到最終慶大霉素復合物的關鍵共同中間體的生物合成機制,以及破解了慶大霉素生物合成的關鍵中樞的基礎上,與Peter F. Leadlay教授再度聯(lián)手,系統(tǒng)地從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角度揭示出全新的慶大霉素甲基化修飾的生物合成機制,其C- 6’、N-3’’和C-4’’上的甲基化相對獨立,突破了人們對慶大霉素甲基化“串聯(lián)式”順序依次發(fā)生的傳統(tǒng)認識,首次建立了“并聯(lián)式”多輪甲基化修飾的立體網絡模型(圖1)。巧合的是這些經不同程度甲基化修飾的中間體恰好可以完美地位于正四面體的頂點,如果尚未甲基化的起始中間體從第一個頂點出發(fā),經過任意一條通道,均可完成在C- 6’、N-3’’和C-4’’上的三步甲基化,最終到達與第一個頂點相對的出口。這不禁讓人感嘆自然界的創(chuàng)造力竟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
圖1.?慶大霉素甲基化代謝網絡示意圖
綠色球體所包含的分子為慶大霉素甲基化前體DAA2,分別在慶大霉素N-3’’、C-4’’和C- 6’上發(fā)生的甲基化依次用紅色、橙色和藍色表示。箭頭表示甲基化催化反應及其方向。
本研究另一個顯著突破在于成功定位了負責慶大霉素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甲基化基因。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結合體外酶學和體內遺傳等手段,篩選并確證了人們長期以來尋尋覓覓而未得的負責慶大霉素N-6’位甲基化的甲基轉移酶合成基因,使這個距離基因簇2.54 Mb之遙的“迷失孤兒”得以回歸,這一結果也最終填補上了慶大霉素甲基化修飾網絡中的最后一塊“拼圖”。
孫宇輝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于微生物來源,尤其是放線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解析與藥物創(chuàng)新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自劍橋大學回國七年多來,以通訊作者先后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ell Chemical Biolog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國際著名期刊發(fā)表論文近二十篇。
相關參考文獻
[1]?Li S,?Guo J,?Reva A,?Huang F,?Xiong B,?Liu Y,?Deng Z, Leadlay?PF,?Sun Y (2018) Methyltransferases of gentamicin biosynthesis.?Proc Natl Acad Sci USA?115:1340-134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5/6/1340
[2]?Guo J, Huang F, Huang C, Duan X, Jian X, Leeper F, Deng Z, Leadlay PF,?Sun Y(2014)?Specificity and promiscuity at the branch point in gentamicin biosynthesis.?Chem Biol?21:608-618.?
http://www.cell.com/cell-chemical-biology/fulltext/S1074-5521(14)00110-0
[3]?Huang C, Huang F, Moison E, Guo J, Jian X, Duan X, Deng Z, Leadlay PF,?Sun Y?(2015) Delineating the biosynthesis of gentamicin X2, the common precursor of the gentamicin C antibiotic complex.?Chem Biol?22:251-261.
http://www.cell.com/cell-chemical-biology/fulltext/S1074-5521(14)00460-8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