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中國癌癥中心的報告,我國目前每年新發(fā)腫瘤人數(shù)超過380萬,死亡人數(shù)超過229萬。由于各類污染因素、食品安全、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等多方面的原因,該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未來數(shù)年內很可能不會下降,甚至可能不斷上升。雖然情況不容樂觀,但近年來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腫瘤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等三類,相對新的治療策略有基因治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等。但是,更新、更有前途的治療方案是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包括抗體治療、細胞治療、腫瘤疫苗等。抗體治療的突破性進展是免疫檢查點療法(如PD-1/PD-L1等)。細胞治療的最大進展是嵌合抗原受體技術的應用(CAR-T細胞)。就細胞療法而言,目前的CAR-T細胞療法一方面價格昂貴(>30萬美元),另一方面是在實體瘤的治療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是否既有廣大腫瘤患者在經濟上能夠負擔得起,又能對實體瘤具有療效的細胞療法呢?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暨南大學醫(yī)學部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吳揚哲副教授和尹芝南教授研發(fā)團隊進行了多年的探索性研究。
近期,他們的研究終獲突破,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
2020年9月16日Nature出版集團的學術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線發(fā)表了尹芝南教授和吳揚哲副教授研發(fā)團隊在γδ T細胞治療晚期腫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采用了全新的抗腫瘤細胞治療策略,即,健康人來源的異體Vγ9Vδ2 γδ T細胞。該細胞無需基因工程改造,功能健康、殺傷力強大,成本相對低廉,是腫瘤特別是晚期實體腫瘤患者的又一新希望。
首先,該研究解決了在體外大量、選擇性擴增Vγ9Vδ2T細胞的關鍵技術問題。所培養(yǎng)的細胞具有更高的抗腫瘤活性,且無需基因改造,可以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生產,為患者提供即時應用(off-the-shelf)、低費用負擔的細胞產品。
其次,他們首次在國際上通過臨床研究證明了健康人來源的異體γδT細胞在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研究組通過對132例晚期腫瘤患者進行共計414次細胞回輸治療,消除了領域內多年來對異體γδT細胞用于臨床的安全性的擔憂。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異體γδT細胞回輸沒有發(fā)生一例嚴重副作用,僅有部分患者產生了一過性的輕微臨床反應。如,在414次回輸中,低燒發(fā)生率有6.3%(均低于39度),紅疹1%,腹瀉1.7%,惡心/嘔吐4.3%,疲乏12.6%。這些反應無需額外治療或處理,24小時內自動恢復。這證明了異體γδT細胞具有良好的臨床安全性。
特別重要的是,在這132例接受治療的志愿患者中,有8例晚期肝癌和10例晚期肺癌患者,所進行的細胞治療次數(shù)均在5次或以上。治療后截止2020年6月的跟蹤觀察表明,8例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延長到23.1個月(最長35個月),其中3人尚健在;10例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延長到19.1個月最長33個月),其中2人健在。如下圖所示。這初步證明了異體γδT細胞在實體瘤治療方面具有的療效,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前景和價值,將成為腫瘤患者的又一福音。但是,研究者們認為還需要更多臨床治療病例、并且入組的患者隊列標準更加統(tǒng)一,以此更科學的證明異體γδT細胞在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最終服務于腫瘤患者。
該研究由暨南大學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的吳揚哲副教授和尹芝南教授共同領導,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yī)院徐克成主任團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涂文偉教授團隊、德國基爾大學Dieter Kabelitz教授團隊等協(xié)作完成。
徐艷博士、向征博士、Mohammed Alnaggar(阿龍)博士、Léonce Kouakanou博士、黎嘉偉、何均儀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團隊介紹:
吳揚哲,理學博士,暨南大學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及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yī)院副研究員。曾在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及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歸國后主要從事人γδ T細胞抗腫瘤的基礎及臨床應用相關研究,詳細見:https://btree.jnu.edu.cn/main.htm;https://faculty.jnu.edu.cn/swyxzhyjy/wyz/list.htm。已在專業(yè)學術期刊(如:Cell Mol Immunol,J Immunother Cancer,J Nanobiotechnol,Int J Nanomedicine,Biomaterials,J Nanobiotechnol,Analyst(封面文章),Phys Chem Chem Phys(封面文章),Anal Chem,Cancer Lett,Chem Commun等)上發(fā)表中、英文科研論文65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1項(201811580040.2);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13項,申請PCT(PCT/CN2019/075491)專利1項。此外,還擔任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免疫治療工程分會委員、中國醫(yī)藥質量管理協(xié)會細胞治療質量控制與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醫(yī)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等社會職務。
尹芝南,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免疫學博士,暨南大學生物醫(yī)學轉化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附屬珠海市人民醫(yī)院學術總監(jiān)。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高層次海外留學歸國創(chuàng)業(yè)人才,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小鼠γδ T細胞生物學;(2)人γδ T細胞與疾病;(3)小分子藥物篩選與機制研究;(4)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5)CD4 T細胞mTOR、miR-146a 等關鍵基因的調節(jié)功能研究;(6)免疫分子與心理學相互關系研究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