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ICB)可以阻斷抑制性檢查點(如CTLA-4、PD-1),從而恢復有效的T細胞功能,在多種腫瘤的臨床治療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這種治療方式的反應并不普遍,患者的低應答率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誘導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會導致腫瘤細胞釋放腫瘤抗原和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激活T細胞,促進其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活化、增殖和浸潤,實現(xiàn)“冷”腫瘤向“熱”腫瘤的轉化,從而有望增強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療效。
受此啟發(fā),我們構建了一種玉米狀的金銀納米棒(Au/Ag NR),可以發(fā)揮如下幾種效應:(1)Au/Ag NR在近紅外二區(qū)(NIR-II)具有較強的LSPR峰,在1064 nm激光照射下,具有光熱和光動力的雙重效應,有效誘導腫瘤細胞的ICD效應;(2)Au/Ag NR的NIR-II PTT/PDT在小鼠體內(nèi)可以促進樹突狀細胞(DC)成熟以及TNF-α等細胞因子的分泌;(3)Au/Ag NR的NIR-II PTT/PDT可與ICB抗體聯(lián)合作用,與ICB抗體單獨使用相比,可以顯著增加腫瘤T細胞的浸潤,進而引發(fā)系統(tǒng)免疫應答,在小鼠4T1腫瘤的轉移和復發(fā)上顯示出增強的療效,為逆轉腫瘤微環(huán)境的免疫抑制性、提高ICB抗體的應答率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研究成果以“Corn-like Au/Ag nanorod-mediated NIR-II photothermal/photodynamic therapy potentiates immune checkpoint antibody efficacy by reprogramming the cold tumor microenvironment”為題發(fā)表于著名期刊Biomaterials。
生命科學研究院金靚潔為論文第一作者,楊顯珠教授、沈松研究員、黃又舉教授為通訊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單位。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圖文/金靚潔)
全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8280。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