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y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醫(yī)學院王均教授和杜金志特聘研究員受邀在美國化學會創(chuàng)辦的化學類國際頂級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影響因子20.955)發(fā)表題為《Tumor-Acidity-Cleavable Maleic Acid Amide (TACMAA): A Powerful Tool for Designing Smart Nanoparticles To Overcome Delivery Barriers in Cancer Nanomedicine》的綜述論文(DOI:10.1021/acs.accounts.8b00195),系統(tǒng)回顧了研究團隊從提出腫瘤酸度敏感納米藥物設計理念,到構建載體材料克服體內(nèi)藥物遞送屏障,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的研究進展。華南理工大學是論文唯一署名單位,王均教授和杜金志特聘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是王均教授研究團隊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納米顆粒作為藥物遞送系統(tǒng),可增強藥物治療效果,提高候選藥物成藥性。然而,抗腫瘤納米藥物經(jīng)靜脈注射后需經(jīng)歷血液環(huán)境、腫瘤組織微環(huán)境、細胞內(nèi)微環(huán)境等性質(zhì)和特征不同的藥物遞送屏障,具體包括血液循環(huán)、血管滲出、腫瘤組織富集和滲透、腫瘤細胞內(nèi)吞及胞內(nèi)藥物釋放等多個方面。上述生理屏障嚴重降低納米藥物進入腫瘤及腫瘤細胞的效率,降低了抗腫瘤效果。針對上述問題,王均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經(jīng)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腫瘤酸度敏感納米載體設計理念,構建了一系列基于2,3-二甲基馬來酸酰胺及其衍生物的腫瘤酸度響應納米藥物載體,其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具有“生物惰性”,可延長納米顆粒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腫瘤富集,而在腫瘤部位則發(fā)生特異性性能變化,如電荷反轉、尺寸轉變、PEG脫殼、配體重激活等,有效克服藥物遞送的生理屏障,提高藥物遞送效率和腫瘤治療效果。研究成果發(fā)表了系列高水平論文,如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621;J. Am. Chem. Soc. 2011, 133, 17560;ACS Nano 2012, 6, 771;Adv. Mater.?2012, 24, 5476;Adv. Mater. 2014, 26, 931;J. Am. Chem. Soc. ?2015, 137, 15217;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 113, 4164;Angew. Chem. Int. Ed. 2016, 128, 1010等。所提出的研究策略受到國內(nèi)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采納,上述系列論文總引用近2000次,其中有5篇論文入圍ESI高被引榜單。
論文全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8b00195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