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嚴順平教授組織召開了關于DNA損傷修復整合方向的在線研討會。殷平、劉主、彭楠、何璟、張敏、姚帆6位教授、陳春麗副教授以及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謝卡斌教授參加了該研討會。
DNA損傷修復機制在生物的生長發(fā)育和逆境應答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動物中,大部分癌癥由于DNA損傷修復系統(tǒng)的缺陷造成。放療和化療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激活DNA損傷修復機制。在植物中,DNA損傷修復系統(tǒng)直接參與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應答。此外,抗體形成、減數(shù)分裂、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等也都依賴于DNA損傷。
在研討會上,嚴順平教授首先介紹了擬南芥DNA損傷修復機制的進展,報告了一個在動物和植物中都保守的新機制,引起張敏教授和姚帆教授的極大興趣。陳春麗副教授從植物角度介紹了DNA損傷修復與干細胞發(fā)育方面的進展。張敏和姚帆兩位教授則從生物醫(yī)學角度分別介紹了精神壓力和低氧脅迫誘導癌癥的機制、癌細胞通過調控DNA損傷修復系統(tǒng)抵抗放療的機制。何璟教授介紹了微生物應答抗癌藥物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隨后,彭楠教授和謝卡斌教授分別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角度的角度報告與CRISPR相關的DNA損傷修復的進展。謝卡斌教授認為,加強DNA損傷修復的基礎研究有助于改進和提高基因編輯效率。最后,殷平和劉主兩位教授從蛋白結構的角度出發(fā),詳細介紹了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動態(tài)的技術和方法,為與會老師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新視角。
參會的老師一致認為,研究DNA損傷修復機制既有重要的科學理論意義,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我校在DNA損傷修復研究領域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建議成立DNA損傷修復創(chuàng)新團隊,通過思想碰撞、通力合作、交叉研究,推動生物學學科建設。經(jīng)過充分討論,參會老師確定將在DNA損傷修復與逆境應答、生長發(fā)育、癌癥的發(fā)生與治療、基因編輯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據(jù)悉,在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領導班子的積極倡導下,經(jīng)專家認真多次研討,對生物學與生物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研究方向進行了重新調整,細分為十個主要方向并明確相關建設責任人。該舉措一經(jīng)發(fā)布,各方向、團隊老師們積極圍繞未來創(chuàng)新方向開展各種形式的線上交流討論會,形成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道新的風景線。
文字:嚴順平 ?熊暉
圖片:嚴順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