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全景
認真聆聽的學生觀眾(供圖周旭東)
(通訊員林清吳俊豪)4月28日上午,由我校校團委、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校青年聯(lián)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五期“清漣”跨學科論壇暨第二十期整合生物學前沿論壇在基因樓129會議室舉行,此次論壇由我校陳振夏教授主持。
華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國際棉花基因組專委會委員王希胤教授以“一石二鳥:染色體數(shù)目是如何維持的?B染色體是如何產(chǎn)生的?”為題,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提出了解決這兩個染色體演化未解之謎的遺傳學機制。我校博士生導師陳振夏教授則帶來報告“非編碼元件的功能與演化機制”,在報告中講解了其對脊椎動物倒轉重復序列功能性探索的全過程。陳振夏還表示近期的興趣方向是對非編碼RNA的系統(tǒng)鑒定、對其演化機制和功能的探索,特別是其與人類疾病的關系。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繆煒就“原生動物四膜蟲的性別決定之謎”作了主題報告??姛樖紫冉榻B了四膜蟲的特點,點明自己的實驗室主要研究四膜蟲的功能基因組學,提出了“四膜蟲小核里面包含所有交配型基因,但在大核里只保留了一種交配型基因”的假說,并通過和加州大學合作,為四膜蟲性別決定過程建立相應的模型。報告最后,繆煒遺憾表示四膜蟲性別決定之謎還遠遠沒有解開,但是他會不斷研究下去,期望下次來參加論壇時能分享謎底。
我校博士生導師梅潔教授帶來題為“黃顙魚性別決定的遺傳基礎及其性控育種”的報告。梅潔表示黃顙魚雄魚比雌魚生長快,因此控制性別,生產(chǎn)全雄黃顙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建立淡水魚類性別特異標記篩選的共性技術、建立淡水魚類遺傳性別快速鑒定的共用技術體系是淡水魚類性別育種的關鍵技術難題。其實驗室改進了性別連鎖分子標記,并鑒定出黃顙魚性別標記連鎖基因Pfpdz1,發(fā)現(xiàn)其對雄性性別決定和分化起到一定的正調控作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何舜平則以“魚類多樣性歷史的系統(tǒng)發(fā)育重建——格局、過程及機制”為題,介紹了其長年以來在淡水魚類的分類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魚類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時空規(guī)律研究以及魚類比較基因組學及適應演化研究方面所做的的工作,并重點講述了最近在深海中發(fā)現(xiàn)獅子魚的故事。
最后,我校博士生導師曹罡教授匯報了“基因組三維構象解析及其在演化中的意義初探”。基因組高度空間構象折疊蘊含了大量遺傳信息,曹罡通過打比方的形式,透過巨噬細胞三種狀態(tài)下基因三維結構變化,生動解析了基因組的三維構象。他還介紹了其新發(fā)表的DLO 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能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大大降低了背景數(shù)據(jù)噪音,獲取質量高于傳統(tǒng)Hi-C的數(shù)據(jù)。
據(jù)了解,此次論壇是我校校團委“清漣”跨學科論壇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整合生物學論壇的首次合作。兩者都旨在促進跨學科的學術交流,不同的是“清漣”跨學科論壇報告人以青年科學家為主,而整合生物學論壇則以資深科學家為主。此次合作,通過3位校外資深科學家和3位校內(nèi)青年科學家的同場報告,將校內(nèi)與校外、臺上與臺下、資深與青年的科研工作者聚集在了一起,為跨學科的交流提供了平臺。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