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曉齊)“粳”字,幾千年來口口相傳讀“geng”音,字典里卻寫成了“jīnɡ”音。
2011年,我校張啟發(fā)院士在充分考究相關古典文獻和地方民俗后,曾聯(lián)名國內水稻界185名專家學者,要求《新華字典》將“粳”( jīnɡ) 字讀音修訂為ɡěnɡ。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教授向記者提供一條新聞線索:“粳”字的讀音準備改過來了。前期,國家語委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并完成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在教育部網(wǎng)站進行公示。修訂稿中,確定“粳”字統(tǒng)讀為ɡēnɡ。
參與審音工作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語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主任王洪君提出,“粳”的字音,在社會上有jīnɡ與ɡēnɡ的分歧,兩種字音的中古音來源其實是同一個。出現(xiàn)兩種字音,是近古的事。明清以來的變化趨向是geng。結合“粳”在方言中的常用度和詞義顯豁度,農(nóng)學家的意見是審音定音必須要考慮的。審定組建議,改“粳”統(tǒng)讀音為ɡēnɡ。
長期關注“粳”字讀音的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彤偉副教授表示,考慮到漢語共同語的傳承性、語音的歷史變化和北方方言的實際讀音,“粳”字宜統(tǒng)讀為ɡēnɡ。
由jīnɡ到ɡēnɡ,張啟發(fā)院士用“一次偉大的勝利”來宣布更音成功。咬文嚼字的背后,他認為,這事關中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關乎數(shù)千年民俗傳統(tǒng)能否得到尊重,關乎中國水稻學界能否贏得世界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命名。
“吃了一輩子稻米,做了幾十年的水稻研究,也知道此字讀‘geng’有幾千年,突然某一天有人告訴你此字不讀‘geng’,讀‘jing’,是否應該追根溯源,講講道理?”張啟發(fā)表示,除了從字音和民俗上對“粳”讀音進行考證后,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他更看重確定粳的讀音,對于國際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的學名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栽培稻種的最重要原產(chǎn)地之一,種植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神農(nóng)時代。1928年,日本加藤茂范將在中國發(fā)現(xiàn)、種植的10余種稻種分別用印度和日本來命名,分為“japonica”和“indica”兩個亞種,后來國際上補充完善為秈稻(Oryza sativa L.subsp.indica Kato)和粳稻(Oryza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原產(chǎn)中國,卻用印度和日本來命名兩個亞種,帶著濃厚的殖民主義時代色彩,嚴重歪曲了秈粳的親緣關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過程。
中國水稻學界一直謀求改變亞種分類方法。老一輩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把秈稻定名為秈亞種(Oryza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為粳亞種(O. sativa L.subsp. keng Ting)。按照音譯的原則,粳稻的拉丁后綴為keng Ting,即明確規(guī)定粳字發(fā)音是keng,通漢語音geng。該分類方法已被中國水稻學界廣泛接受?!癵eng”的讀音,盡管只是一個簡單讀音的改變,卻對秈粳的親緣關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過程作出了更為科學的闡釋。
張啟發(fā)透露,下一步國內學者準備借助適當契機,集體發(fā)聲,爭取國際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的學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