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際化學頂級雜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刊發(fā)了我院劉筆鋒教授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論文題為“基于活性探針的單細胞化學蛋白質組學:鑒定原代神經(jīng)元低拷貝膜蛋白”(Single Cell Chemical Proteomics with an Activity-based Probe: Identify Low Copy Membrane Proteins on Primary Neurons)。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從系統(tǒng)生物學角度認識生命現(xiàn)象的本質規(guī)律已成為新的科學范式之一,各種組學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的發(fā)展方興未艾。由于細胞間的個體差異性,在單個細胞水平探討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例如當下如火如荼的單細胞基因組學和單細胞測序計劃。劉筆鋒教授團隊在2013年提出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高通量單細胞基因組學新方法研究環(huán)境脅迫下的基因組損傷,研究結果發(fā)表在國際分析化學頂級期刊美國《Analytical Chemistry》上。由于蛋白質組的復雜性,相比與單細胞基因組,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要困難得多。2004年美國Dovichi研究小組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化學細胞術方法,首次成功地獲得了單個細胞水平的蛋白質組指紋譜;同時,美國Nolan小組提出了基于多參數(shù)流式細胞術的單細胞蛋白質組方法,被評價為尋找細胞信號網(wǎng)絡尤其是癌癥相關信號網(wǎng)絡的金鑰匙。
本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基于化學生物學手段的單細胞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新方法,將微流控芯片單細胞處理能力與毛細管電泳-激光誘導熒光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相結合,成功地在單細胞水平解讀出小鼠顆粒神經(jīng)元膜表面低豐度GB1受體及其可變剪切體的表達。
該項研究成果是與我院劉劍峰教授團隊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南發(fā)俊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下完成的。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