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王兆龍教授團隊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Chemosphere上分別發(fā)表了題為Soil salinity control and cauliflower quality promotion by intercropping with five turfgrass species和Turfgrass intercropping prevent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weet pepper production的研究論文,為設施蔬菜生產的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態(tài)景觀功能提升找到了新方法。
我國70%以上的蔬菜依賴于塑料大棚生產,但大棚中溫度的增高加速了土壤水和鹽分的毛細管上移,導致土壤表層的鹽分積聚和日益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了蔬菜的營養(yǎng)失衡和鹽分脅迫,不僅阻礙了大棚蔬菜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也是面源污染產生的根源。
課題組利用草坪植物與蔬菜之間在根系分布、地表覆蓋和鹽分的偏好性吸收等生態(tài)位差異,設計了“菜-草”共生栽培體系。研究結果表明,在 “菜-草”共生栽培中,草坪植物的須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的表層土壤中,而花椰菜和辣椒等蔬菜的直根系則主要分布在10~50 cm的深層土壤中;草坪植物僅在蔬菜植株的空隙處形成地表的植物覆蓋,隨著蔬菜植株的長大,低矮的草坪可在蔬菜植株的遮蔭下自然退縮。“菜-草”在垂直與水平位置上的分布差異,有效地避免了草坪與蔬菜對水、肥和光照的競爭。另外,海濱雀稗等草坪植物能夠偏好性地吸收硝酸鹽、鈉、鈣等鹽分,消除蔬菜根際土壤的鹽分脅迫,維持蔬菜的營養(yǎng)平衡?;ㄒ撕屠苯分邢跛猁}含量顯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提高,改善了蔬菜的營養(yǎng)品質。另外,“菜-草”共生有效地緩解了大棚土壤的次生鹽漬化,從源頭上解決了大棚蔬菜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已畢業(yè)碩士生胡帥為論文第一作者,王兆龍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都市農區(qū)面源污染防控與生態(tài)功能提升技術示范(2018YFD0800205)”的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1991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1.132470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