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農學院核農所吳殿星教授團隊與瓦赫寧恩大學Fogliano Vincenzo教授團隊合作發(fā)表了題為“Rice varieties with a high endosperm lipid content have reduced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increased γ-oryzanol bioaccessibility”的研究論文。
據健康中國行動估算,我國糖尿病患病率12.8%,患者1.5億;血脂異?;疾÷?span lang="EN-US">18.6%,患者1.6億。普通水稻可消化淀粉的比例過高,屬于典型高血糖生成指數(高GI)的食物。培育富含耐消化淀粉的水稻新品種,不但可以滿足“糖尿病和肥胖癥”的個性化需求,而且也是吃出健康的關鍵。
脂肪是影響米飯口感與芳香風味的重要物質,也是讓米飯油光發(fā)亮特別誘惑的原因,其對淀粉消化會起抑制作用,但作用機制仍不明確。稻米中的脂肪,包括非淀粉脂和淀粉結合脂兩大類,其中非淀粉脂顯著高于淀粉結合脂,且一般在胚和種皮,日常食用部分胚乳中的脂肪含量很低。因高脂肪的水稻種質資源很少,相關研究鮮見報道。另外,大米中含特有的功能營養(yǎng)成分—“谷維素”,被美稱為“美容素”,是植物性的黑色素抑制劑,具有去色斑使肌膚靚麗潤白的獨特功效,是護膚品的重要原材料來源,但一般多在糙米之中,也從米糠中提取。前期研究中,通過誘變技術從雜交水稻恢復系R7954創(chuàng)制了高抗性淀粉與胚乳脂肪含量成倍增加的稀缺性突變體。該研究對比揭示了高脂肪水稻的慢消化機制及高谷維素含量特性,旨在為“減肥又美容”大米及產品開發(fā)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利用標準化改進的胃腸道消化模型分析了消化特性,發(fā)現水稻胚乳脂肪含量與抗性淀粉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而與淀粉消化限度和血糖生成指數呈顯著負相關。胚乳中的內源脂肪,通過與直鏈淀粉結合形成淀粉-脂質復合體的形式,將部分淀粉轉化為“慢消化淀粉”,從而顯著降低了稻米的血糖生成指數。另外,該研究還發(fā)現普通水稻精米中的γ-谷維素含量很低,胚乳高脂肪突變體ALK3精米中的可提取γ-谷維素含量極顯著增加,高達127.2μg/g,約為普通水稻(GZ93)的33倍,且同時具有較高的生物可得性(63.4%)。
該研究表明,創(chuàng)制的胚乳高脂肪水稻是一種新的營養(yǎng)復合型功能水稻,為“減肥又美容”大米的開發(fā)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相關的結果發(fā)表在Food & Function期刊上,浙江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博士研究生沈易為第一作者。
全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FO/D1FO03039F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