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光電限域效應操控可逆聚集誘導發(fā)光過程
時間:2021-04-06 10:48:29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學校:華東理工大學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光電限域納米孔道研究聚集誘導發(fā)光(AIE)效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以 “Manipulating and Visualizing the Dynamic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within a Confined Quartz Nanopore”為題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原文連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832-y )。
該研究團隊利用前期提出的納米孔電化學限域測量思想,針對聚集誘導發(fā)光體(AIEgens)發(fā)光過程可逆操控這一挑戰(zhàn),探索制備了單個石英納米孔道限域光電傳感界面,直接對納米孔尖端限域空間內飛升量級AIEgens溶液進行電化學可逆調控,使得AIE發(fā)光體在限域尖端和非限域空間之間以1.4 μm/s-2.2 μm/s的速度往復運動,從而在單分子水平上實現了動態(tài)聚集誘導發(fā)光過程的動態(tài)可逆操控。同時,利用瞬態(tài)電化學-熒光聯用技術,實時同步的監(jiān)測了聚集誘導發(fā)光體在限域空間可逆變化過程。進一步,研究團隊利用光電納米孔道高空間分辨的特性,將AIEgens電化學可控地注入到單個細胞中,應用于非水溶性AIEgens分子的單個活細胞熒光成像分析。該研究為構建具有良好可逆性和可重復性AIEgens傳感測量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該論文由化學院青年教師應佚倫副研究員帶領一年級碩士研究生李緣杰,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完成,梅菊副教授全力幫助了AIE分子的制備合成,課題設計和測量機制上得到了田禾院士及龍億濤教授的悉心指導。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等項目資助。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