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在線發(fā)表了植物根系響應外界土壤硬度機制的研究工作。該項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張大兵教授和英國諾丁漢大學Malcolm Bennett教授研究組合作,經(jīng)過近9年的聯(lián)合攻關,闡明了植物如何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為未來培育適應不同土壤硬度的作物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大兵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黃國強為第一作者。來自荷蘭、德國、捷克以及美國科研工作者也為這項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伴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對糧食的需求量不斷激增,大型機械使用頻率逐年增加,導致土壤的硬度逐年變大,土壤板結以及透氣性變差。植物在硬度較大的土壤中生長,生長變差、產(chǎn)量降低。因此,人類在作物種植前,不得不進行耕地松土,消耗大量的資源。如何培育能夠適應不同硬度土壤的作物新品種,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前期這兩個課題組進行了聯(lián)合攻關證實高硬度的土壤可通過限制植物本身產(chǎn)生的乙烯擴散,導致乙烯積聚在根系周圍,抑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長,實現(xiàn)對外界土壤硬度的響應,相關工作于去年發(fā)表在Science上(圖1)。
圖1.工作模型
(A)水稻生長在疏松土壤內部;(B)水稻生長在堅硬土壤內部
乙烯如何轉化為植物內部發(fā)育信號,調控水稻根系的橫向延伸和縱向生長?這是擺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有一個問題。這項工作在前期的基礎上證實乙烯通過作用于生長素的上游,乙烯轉錄因子(OsEIL1)通過刺激生長素合成(OsYUC8介導)過程,增加了根系內部生長素的濃度,調控了根系的延伸過程;ABA作用于乙烯和生長素下游,調控根系的橫向延伸,這項工作揭示了乙烯信號如何通過植物體內的發(fā)育信號調控水稻根系對外界土壤硬度的響應過程(圖 2)。同時證實植物根系的橫向延伸對植物鉆地能力發(fā)揮了一個負調控作用。為未來篩選鉆地能力強的作物,提供了一個關鍵表型標準。
圖2.本文模型圖
(A)水稻生長在疏松土壤內部;
(B)水稻生長在堅硬土壤內部
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30006, 3210165, 31861163002 和 31700276)、上海市啟明星項目(22QA1404200)以及111引智基地(B14016)等經(jīng)費資助。
?
原文鏈接:?https://www.pnas.org/eprint/QGAEMEU8JU9IUGFUNTBB/full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