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20日 來源: 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shù): 0
作為迄今為止獲得有“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之譽的“圖靈獎”的唯一亞裔計算機科學家,2004年9月,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歸國成為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此事不僅被包括《紐約時報》在內(nèi)的眾多媒體報道,甚至在紐約街頭的小飯館里,普通工薪人士也在熱烈地談論——姚期智:歸去來兮。
姚期智在講課
2007年3月29日下午,教育部部長周濟、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共同到清華看望姚期智,并就高水平人才引進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等問題詳細征詢了他的意見。周濟強調,姚期智全職歸來并以其人格魅力帶動一批人才回國發(fā)展計算機學科,堪稱是一面“旗幟”。徐冠華也談到,像姚期智這樣的旗幟性人物回國,必然會產(chǎn)生一個“放大效應”。
歸國做件大事情
?“姚期智,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隨父母去臺灣省。1967年在臺灣大學畢業(yè)以后,去美國深造。1972年取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在伊利諾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于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教學與研究,1986年加盟普林斯頓大學,曾擔任計算機系首席教授。2004年9月歸國,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
相比他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姚先生的履歷介紹很簡明,卻字字含金;同樣,相比起他課堂上優(yōu)美流暢的板書,姚先生接受采訪時的言辭并不流利,但談及祖國的計算機科學建設時,句句帶情:“在國內(nèi),我所專長的這門學科,發(fā)展還是比較遲緩。而我們有這么多人才,能夠教給他們這門學問并引導他們朝這方面走,是最快樂的事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到21歲,盡管此后在美國生活了36年,姚期智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曾說過,自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影響非常深厚,對整個中國充滿了感情。“目前國內(nèi)有一個很好的目標,對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清華大學乃至中國政府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這么大的事情里,我希望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頂天立地”的科學實驗班
針對發(fā)展中國家在教育、科研事業(yè)當中存在的問題,姚期智曾以登山為喻:“登山的時候要先有一個人攀登到山頂上,其他的人才能夠上來,這種漸進的方式比較適合中國現(xiàn)在的情況。”
回國之初,他原本計劃盡快構建一個培養(yǎng)博士生的良好機制,但隨后的一些親身感受讓他逐漸萌生了“精英教育要從本科生開始”的想法,希望“有一個特別的班,專門培養(yǎng)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一流的本科生”。在清華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支持下,姚期智構想的“軟件科學實驗班”于2006年秋季開學,首期的幸運兒是從清華大一、大二挑選出的59名優(yōu)秀的理工科學生。
學校教務處將軟件科學實驗班的培養(yǎng)特點通俗地概括為“頂天立地”——既深入探究理論前沿,又注重應用。按照姚期智的辦班理念,同時加強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流科學家至關重要。
軟件班學生的幸運之處,不僅在于可以在世界一流學者和高級研究人員的指導下接受最先進的計算機理論教育和工程教育,還經(jīng)常有國際知名學者被請到課堂,深入淺出地介紹他們各自專長的研究領域。2006年秋,來自微軟的教員甚至講到了當時還未在中國上市的Vista操作系統(tǒng)——那時,很多講授類似課程的教師都還無法獲得任何有關Vista的具體資料。
借鑒國外計算機教育的先進方法,清華的老師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專家專門為本班同學精心設置了8門核心課程。姚期智主講的《理論計算機科學》是國內(nèi)首次開設的計算機理論課程,主要內(nèi)容正是他最精通的“計算機算法設計及復雜性”領域。
全英文授課,全英文交流;幾乎沒有臺上臺下的分別,學生們用流利的英語提出尖銳而幽默的問題,課堂上不時響起陣陣笑聲……幾乎令人想象不到,這是艱深的“理論計算機科學”的課堂。“大師的課就是好懂,愈是大師愈是好懂。”一位旁聽該班課程的大二學生這樣評價。姚期智沒有一成不變的教材和教案,卻沒有哪一本教科書能像他那樣既有對理論計算機科學最前沿的把握,又有如此明白生動的講解。每次他都用實例將學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論問題中,比如:從清華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選擇約會對象成功率最高、教學樓里的自動售貨機如何付款最劃算……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其實,這些貼近生活、看似平常隨意的例子,都是姚期智精心設計出來的。
輕松的課堂氣氛里,姚期智并不曾放松對學生的要求,相反,他的課是出了名的容量大、習題多,所有作業(yè)必須以英文完成,而且要用專門的科學論文排版軟件LaTeX來寫。姚期智明確表示:“我們的目標并不是培養(yǎng)普通的計算機軟件程序員,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計算機人才。”
零的突破
?“計算機在很多時候被拿來做各種運作,做運作的話就需要一種程式,怎樣寫出一種更好的程式,從數(shù)學的觀點來講,怎樣讓它更加有效,做事情做得更快,這就是我研究的基本方向。”姚期智曾這樣形象地闡述自己的研究領域。
他的全職回國,本身就填補了國內(nèi)計算機學科的空白:不只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大師身份,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計算機算法設計及復雜性”領域——這一對計算機產(chǎn)業(yè)界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的領域,當時幾乎看不到中國國內(nèi)學者的身影。由此,清華的計算機學科第一次集齊了計算機的理論、應用、系統(tǒng)結構和軟件四大領域的優(yōu)秀學者,這在國際上也不多見。
在姚期智的精心調教下,軟件科學實驗班的大多數(shù)學生已擺脫了最初的壓力與迷茫,變得活躍而自信。他們中既有工作能力極強的計算機系科協(xié)主席,也有第29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金牌得主,甚至還有計算機游戲界面設計方面的“專家”,特點不一,但都靈性十足。姚期智還帶來了一個由6人增至10人的講席教授組,都是國際上算法和復雜性領域最出色的華人學者,對各自重點負責的博士生進行學術指導并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
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博士生們,享受著近乎奢侈的幸福,并以后生可畏的氣勢回報了這種幸福。2006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有3篇論文入選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頂級學術會議FOCS,不僅實現(xiàn)了國內(nèi)學者在該會議上“零的突破”,入選篇數(shù)甚至超過了美國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超一流”大學UC Berkeley。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當年24歲的博士生陳汐與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講席教授鄧小鐵合作,出色地解決了理論計算機科學的著名難題——二人博弈中納什均衡點的復雜性問題,并因此獲得2006年度FOCS最佳論文獎。這一年,姚期智的團隊還為國內(nèi)計算機學者填補了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fā)文的空白。
成績背后的辛勞
很少有教授承擔著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除了帶博士生做研究、親自指導本科生的畢業(yè)設計,每周還要為本科生講4小時的課,這是姚期智為自己定下的工作量。而他在普林斯頓任教時,不過是按慣例,每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學期的課。
不僅保證充裕的課時數(shù)量,姚期智的教學輔導方式也可用“精耕細作”形容。為了把握課程的適當難度,他每周都會花很多時間和高研中心的孫曉明老師一起討論,應該講什么、怎么講,學生接受起來會不會有困難;每次布置的作業(yè)題,他也總讓孫曉明先做做看,感覺一下難度;由于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課方式,為防止學生“掉隊”,姚期智請助教在每周的小班習題課上用中文講解、答疑……
課堂之外,姚期智也是兢兢業(yè)業(yè),寫任務書、做演講ppt都事必躬親。他和孫曉明合作一篇論文,從晚8時寫到次日早8時完成,回去睡了一個多小時又再度歸來;申請“973”項目時他和大家一起通宵寫報告;臨去美國評審項目前接到“973”經(jīng)費答辯的通知,僅在美國呆了一天,就輾轉轉機在周一早上5點多趕回北京親自參加答辯。
對于這樣的投入,姚期智覺得理所應當:“要想為國內(nèi)計算機科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起到助益,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真正實事求是,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我們團隊的老師還比較少,每個人都需要花很多力氣。”
姚期智做出歸國打算,也得到了夫人——香港城市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系系主任儲楓教授的大力支持。儲楓說,姚期智是個很有決斷力的人,他認為這件事情很值得做,因為清華有許多很好、很有潛力的學生,對他們的培養(yǎng)“刻不容緩”。
?“已經(jīng)有好幾位從這里走出的人才,進入世界一流的年輕人行列?,F(xiàn)在我們希望有更多學生走上這條路。”在姚期智眼中,這是一群聰明可愛的學生。從過去一年的教學、考試情況來看,班里最優(yōu)秀的學生已經(jīng)超過了他在國外見過的最好的本科生。
?“知識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姚期智說,自己感覺不到老師和學生的分別,他經(jīng)常將學生們請上講臺,許多見所未見的問題,學生們往往能提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有些甚至是姚期智自己都沒想到的好主意。每到這時,姚期智就覺得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姚期智說過,雖然“科學無國界”,但在清華教育年輕一代,那種滿足的感覺,是在美國教美國學生時所沒有的——在這里,他教育的是中國年輕人:“我想是有一種天然的感情聯(lián)系的緣故吧。”
(記者 楊 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