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感神經遞質分泌新機理—細胞膜G蛋白受體的電壓敏感性
2020年10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教授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fā)表題為“Regulating quantal size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rough a GPCR voltage sensor”的研究論文。
神經細胞通過量子化囊泡分泌實現神經細胞之間信號傳導,突觸前囊泡分泌的神經遞質數量決定突觸后信號傳導的強度。經典分泌理論認為,動作電位膜上電壓門控的離子通道,導致鈣離子內流,再由鈣觸發(fā)囊泡中的神經遞質分泌。神經細胞膜上已經知道的電壓敏感膜蛋白包括離子通道和磷酸酶。本文在哺乳動物交感神經系統(tǒng)細胞膜上發(fā)現G蛋白偶聯(lián)受體(GPCR,它是基因組最大蛋白超家族, 包括P2Y12)也具有膜電壓敏感性。交感腎上腺嗜鉻細胞的膜電壓(細胞膜動作電位)調控P2Y12受體從而調控單個囊泡分泌的腎上腺素分子個數(quantal size)。可見,動作電位(膜電壓)不僅可以調控細胞離子通道介導的離子電流及其下游生理信號,而且也能調控GPCR及其下游信號(離子通道,鈣信號及其下游信號)。GPCR-P2Y12受體上的電壓敏感位點是D76和D127,它們是大多數GPCR家族的保守性位點TM2-DLL和TM3-DRY。對應基因位點的突變降低配體和GPCR的親和力,抑制P2Y12的激活程度,從而增加了單個囊泡分泌腎上腺素的quantal size ,從而調節(jié)下游靶器官心血管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這項發(fā)現將膜電壓調控分泌從教科書中的一條通路(離子通道)擴展到二條通路(離子通道和分泌小孔)。該研究提出GPCR對電壓敏感的新功能及其分子機理,拓展了領域對GPCR功能的認知,這將對開發(fā)以GPCR為靶點的藥物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博士后張泉峰、劉兵以及博士生李映林擔任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周專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等項目支持。
(分子醫(yī)學研究所生物物理實驗室葛函供稿)
?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