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學與化工學院張進濤教授課題組在Wiley出版社主辦的重要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以“A 3D and Stable Lithium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dine Batteries”(DOI: 10.1002/adma.201902399)為題,在線發(fā)表了關于碳材料構建鋰金屬負極和鋰碘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2016級碩士生李康與北京化工大學胡自玉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張進濤教授為通訊作者。
鋰金屬由于其具有高達3860 mAh g-1的理論容量和低至-3.04 V的陽極電勢,非常適合用作電極材料,然而鋰金屬電極在電池循環(huán)過程中極易生成鋰枝晶,引發(fā)安全問題。上述因素阻礙了鋰金屬電極在鋰-硫,鋰-碘等電池中的應用。張進濤教授課題組合成了氮磷共摻雜的碳布用作負載鋰的骨架材料,通過實驗觀測和理論計算的手段發(fā)現(xiàn),氮磷共摻雜可以有效提高鋰原子與碳之間的結合能,提高了碳布的親鋰性,使得熔融鋰可以均勻負載至碳布上。得到的復合鋰金屬電極可以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延長了電極壽命。當這種復合電極用于鋰-碘電池負極時,極大地提升了鋰-碘電池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和倍率性能。這一研究成果為設計構建高性能鋰金屬電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來,張進濤教授課題組圍繞碳材料在鋰-碘電池中的應用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2017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的成果(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7-00649-7)研究了雜原子摻雜對于多孔碳吸附碘以及鋰-碘電池氧化還原反應的催化作用;2019年在Nano Research上發(fā)表的工作(DOI:https://doi.org/10.1007/s12274-018-2251)則揭示了碳材料電容效應對于提高鋰-碘電池倍率性能的影響。本文中的工作通過碳材料摻雜改性提高鋰金屬負極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升了鋰-碘電池電化學性能。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山東省泰山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2399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