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癌癥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致死因素。化療作為治療癌癥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缺乏腫瘤選擇性,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等問題。前藥和藥物遞送系統(tǒng)是提升抗癌藥物的選擇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的兩個有效策略。前藥是活性藥物的非活性前體,在人體內(nèi)進行酶代謝從而活化,改善母體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征。藥物遞送系統(tǒng)可以將化療藥物靶向遞送到腫瘤部位,提高治療效果和控制藥物釋放。分子印跡聚合物(MIP)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藥物遞送,但MIP和前藥的聯(lián)合使用,此前未見文獻報道。
近日,我院劉震課題組報道了一種基于分子印跡技術(shù)的納米智能前藥遞送策略,論文發(fā)表于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10.1002/anie.202012956),為我?;瘜W學科百年華誕獻禮。該策略以分子印跡納米顆粒為載體,具有特異性靶向腫瘤細胞,長時間腫瘤部位保留,以及腫瘤微環(huán)境觸發(fā)釋放藥物的特點。不同于傳統(tǒng)的前藥需要依賴肝臟的生物轉(zhuǎn)化,該分子印跡前藥遞送體系是腫瘤依賴性的,而非肝臟依賴性的,避免了肝臟部位酶的影響。該工作為發(fā)展智能前藥遞送納米載體開辟了新的路徑。
對于MIP的合成,作者利用課題組自主研發(fā)的先進印跡技術(shù)—硼親和定向可控表面印跡法(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0211-10215;Nat. Protocol., 2017, 12, 964–987),將目標前藥5-脫氧-5-氟胞苷(DFCR)(卡培他濱的一級代謝產(chǎn)物)和癌癥靶標唾液酸(SA)共印跡到納米粒子上,形成雙模板分子印跡聚合物(dt-MIP);當攜帶了DFCR的dt-MIP到達腫瘤部位時,該納米載體能通過與SA結(jié)合而靶向識別癌細胞,同時長時間保留在腫瘤部位;在該條件下,DFCR緩慢從該載體中釋放出來,被癌細胞攝取,經(jīng)過兩部酶轉(zhuǎn)化(胞苷脫氨酶,胸苷磷酸化酶),生成活性分子5-氟尿嘧啶(FU),誘導癌細胞死亡(原理見圖1)。
?
圖1. 雙模板分子印跡聚合物載藥遞送原理圖?
??? 作者通過共聚焦熒光和流式細胞術(shù),證明了dt-MIP對于癌細胞的靶向能力(圖2)。緊接著,作者證實了載藥dt-MIP可以被pH = 6.8的酸性微環(huán)境觸發(fā),可控釋放藥物(pH = 7.4時不釋放)。同時,載藥dt-MIP與HepG-2共孵育48h后,細胞抑制率為58%,證實了載藥dt-MIP的細胞毒性(圖3)。同時,作者考察了不同材料在荷瘤裸鼠體內(nèi)的分布,相比于非靶向的納米粒子,dt-MIP可以在腫瘤部位保留更長的時間(10天)(圖4)。最后,作者考察了載藥dt-MIP的抑瘤效果,相比起空白對照組(PBS)和裸藥對照組(DFCR),載藥dt-MIP具有最佳的腫瘤抑制效果(圖5)。
圖2. dt-MIP對于過表達SA的癌細胞系和不表達SA的正常細胞系特異性靶向?qū)嶒灲Y(jié)果
?
圖3. A) 不同pH 條件下的藥物釋放曲線;B) 細胞抑制率實驗結(jié)果
圖4. 注射不同材料的荷瘤裸鼠的體內(nèi)熒光分布
?
圖5. 荷瘤裸鼠抑瘤實驗結(jié)果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我院劉震教授,我院博士研究生顧自寬和已畢業(yè)碩士生董月茹為共同作者,我院許舒欣博士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醫(yī)學院Lisheng Wang教授為共同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834003)、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8YFC0910301)和南京大學卓越計劃(ZYJH004)等的經(jīng)費支持。
劉震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印跡技術(shù)用于抗腫瘤方面已連續(xù)取得重要進展(Chem. Comm. 2017, 53, 6716-6719;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0621-10625)。最近,課題組綜述了近年來MIP在抗腫瘤方面的最新進展(Angew. Chem. Int. Ed. 2020,DOI: 10.1002/anie.202005309)。
?
全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ge.202012956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gòu)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quán)負責。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