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樂勇教授、強琚莉副教授邀請,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分子構造實驗室(Molecular Tectonics Laboratory) 主任Mir Wais Hosseini教授訪問南京大學,做了分子構造學系列學術報告,并舉行了師生學術座談會。系列報告會分為三場:12月12日下午:分子機器:從建構到晶體“焊接” ( Molecular Tectonics: from tectons to crystal welding);12月13日上午:分子轉(zhuǎn)門(Molecular Turnstiles);12月14日上午:分子構造中的手性(Chirality in Molecular Tectonics)。
? Hosseini教授的報告內(nèi)容主要涉及超分子化學前沿領域研究,在超分子化學、固態(tài)化學和材料科學的交叉點上發(fā)展了一種“分子構造學”的構筑策略,用以彌合微觀(原子和分子)和宏觀(材料)世界之間的鴻溝。這種策略是通過對具有可擴展的周期性網(wǎng)狀晶體材料進行介觀組裝來實現(xiàn)的,構建方法建立在分子識別的基礎上。該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通用性,不僅可以設計和建造各種有機或雜化的復雜結構和核殼晶體,而且還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將晶體“焊接”成晶體網(wǎng)絡。三場報告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分子組裝、納米組裝以及介觀組裝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作為組裝的實例,Hosseini教授介紹了其課題組以卟啉為轉(zhuǎn)子的分子轉(zhuǎn)門和馬達的研究。手型的研究涉及化學、生命、天文以及地理學科各方面,是多學科交叉的一個重要結合點。Hosseini教授講解了在分子動態(tài)構筑中手性控制策略。報告結束后,對于學生提問Hosseini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并與大家合影留念。報告和座談閑暇之余,Hosseini教授參觀了南京大學校園和化學樓,并與朱俊杰教授、肖守軍教授、張磊教授、強琚莉副教授、林晨副教授以及王樂勇教授等進行了交流。曾經(jīng)在Hosseini教授課題組工作過的福州大學林梅金教授、哈爾濱工大的胡博文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學工作的張帆博士、馮力文博士也來到南京參加這一系列學術報告。
Hosseini教授1955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兒童時代移居法國,1974年從法國中學畢業(yè)后,入學路易斯巴斯德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碩士和博士師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從事科學研究,1983年取得博士學位。1983-1986年游學堪薩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地,1986年回到斯特拉斯堡大學Jean-Marie Lehn教授課題組工作,1990年晉升教授,并任職有機配位化學實驗室主任。1992-1997年,任法蘭西大學研究院Junior member (The 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IUF), 2004-2014年,任法蘭西大學研究院Senior member并于2006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得意大利和法國化學會頒發(fā)的雙邊研究獎;2011年獲得CNRS學術研究銀獎;2012年獲得德國化學會頒發(fā)的法德Grignard-Wittig獎;2013年獲得著名的Alexander von Humboldt研究獎:2014年獲得大環(huán)化學與超分子領域的lzatt-Christensen獎。Hosseini教授2000-2008年擔任Chem. Commun的科學主編,2010起年任New. J. Chem.的主編。
? Hosseini教授此次華東高校學術行,先后訪問了復旦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揚州大學、常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其中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大環(huán)與超分子化學專業(yè)委員會組織了Hosseini教授在在江蘇省內(nèi)南京、揚州以及常州系列學術講座。Hosseini教授之行得到了南京大學國際交流合作基金的資助,在此表示謝意。
Mir Wais Hosseini教授準備演講
報告標題
學術報告會現(xiàn)場
學術討論合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