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恰逢教師節(jié),應我校“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制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田禾院士邀請,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Harry L. Anderson教授來我校交流訪問,為我校師生作了題為“Flow of Energy & Electrons in Molecular Nanostructures”的學術報告。曲大輝副院長主持學術報告,田禾院士參加了學術報告會并進行了熱烈討論。
Anderson教授的報告精彩紛呈。他使用卟啉單體/低聚物和各種尺寸的分子模板,構建具有高通用性的卟啉納米系統(tǒng)。這些超分子體系具有特異的光物理化學性質(zhì),在電荷轉(zhuǎn)移、雙光子吸、三線態(tài)電子順磁共振、量子干擾、活細胞的非線性光學成像等方面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性能。
Harry L. Anderson: 1987年Anderson在牛津大學Christ Church學習化學,并獲得學士學位。隨后在劍橋大學著名的Jeremy Sanders教授課題組攻讀研究生,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Anderson于1990年至1993年在劍橋Magdalene學院擔任研究員,開始了他的獨立研究,并于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ETH-Zürich擔任SERC博士后研究員。 他于1994年回到牛津大學,擔任有機化學大學講師和Keble學院的導師。?2004年,他成為牛津大學化學教授。Anderson目前已在Nature, Science, JACS等國際期刊發(fā)表科研論文兩百余篇。Harry Anderson教授因其對超分子材料和分子線的設計和合成的深刻貢獻而享譽國際。 他介紹了分子設計的新概念,以及模板導向合成的突破性方法,使材料具有前所未有的電子和非線性光學特性。他率先研究了共軛卟啉低聚物,封裝π-體系,納米粒子和雙光子吸收染料,并與物理學家和光生物學家密切合作,以了解分子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他的工作深入了解了控制超分子系統(tǒng)中遠程電子耦合和電荷傳輸?shù)囊蛩亍?/span>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